旅游三大熱點:山水、風俗、古建。仁者登山,智者玩水。賢者考察風俗,學者研究古建。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沉淀的歷史。牌樓屬于建筑群體的前奏,這段曲子雖然較短,但歌者聽不到前奏就拿不準全曲的調子。
牌樓也叫作“牌坊”。 牌樓是中國傳統建筑藝術的結晶,是裝飾效果極強的標志性建筑。牌樓的形式多樣,變化萬千。幾乎每座牌樓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俗話說:“看景不如聽景” 。走馬觀花地看一眼,根本體味不出其中較為深邃的內涵,自然會覺得不過是堆爛磚瓦、破木頭,沒啥意思。只有一邊看景,一邊聽行家的講解,你才會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了。北京是牌樓最集中的城市,來北京旅游沒有仔細觀賞牌樓,比沒吃到北京烤鴨更遺憾,只有在北京古建牌樓下,細細品味才能享受到其中的無窮樂趣。
中國的牌樓大體分南、北兩大派。南派牌樓秀麗精巧,尤其是徽式、蘇式、桂式牌樓都顯得淑女氣十足。北派牌樓因晉式、魯式受京城牌樓的影響,多有王府氣派。尤其是北京的牌樓大多為宮庭建筑,顯得凝重粗獷,較有男子風范。如果按材質分,在全國其實只有三大類:石坊、磚坊和木牌樓。而北京的牌樓不但數量居全國之冠,而且品種式樣繁多。據不完全統計,北京曾建各式知名牌樓 368 座。其中著名的古牌樓 208 座。不算頤和園后湖恢復重建的牌樓群,現有 111 座古牌樓仍傲然屹立在各城區,這些古牌樓中,品位較高的石坊 53 座。而古建琉璃牌樓只剩下 9 座,所以顯得非常珍貴。在北京不但能看到宋代木牌樓,還能看到國內少有的琉璃牌樓。另有磚雕牌樓、彩牌樓等等無奇不有。北京牌樓已經成了區別于其它城市的重要標志之一了。
自明代以后,牌樓實際上已是沒有什么實用價值的建筑了。但自秦漢時代就已流行的這一建筑形式,延續至今仍然頗受人們的青睞。小小的牌樓哪里來的如此魅力?我想,首先是因為它起源于“表”,這是一種具有民主、民權象征意義的木桿,桿的頂端斜插一根短橫梁。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都城大部分是以“閭里”為單位居住的。二十五家為一閭,每一閭中都設有彈劾用的“彈室”,在每個“彈室”的門前都要豎有兩根“表”。 是為了方便居民掛“舉報信”或“彈劾表”的。后來由“表桿”發展為“闕樓”。 漢《史記 . 高祖功臣侯年表》中稱“坊”為“伐閱”!秲愿敗吩唬骸罢T閥閱一丈二尺,二柱相去(隔)一丈,柱端安瓦筒。墨染,號烏頭染!迸茦前l展至唐代而稱為“綽楔”。其基本樣式如同“開”字型的門框,這種牌樓傳到日本后,至今也沒有任何改動,成了古代牌樓的活化石。在日本目前還能看到許多這樣的牌樓。到宋代居民區稱為“街坊”,而坊門仍是由兩邊的“表桿”所組成。到了元代北京的“街坊”被胡同所代替。千百年來人們總是想要保留“表”的形象。而且在封建社會里,人們不斷地把這種建筑形式加入新的內容。正如《中國大百科全書》中所總結的一樣:“牌坊還有表彰性的意義 , 起源于漢時的‘榜其閭里',經唐宋之‘樹闕門閭',至元明清已改用‘旌表建坊'的做法!敝钡饺缃,北京的天安門前保留著華表,胡同里保留著牌樓。
現在,牌樓已經轉變為純粹的裝飾性建筑了。雖然新建的牌樓多采用鋼筋混凝土的結構,但其外形更加絢麗多彩。對于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這份寶貴遺產,我們當然要繼承和發揚。在旅游中我們如何欣賞牌樓呢?筆者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一一介紹:
欣賞牌樓先看匾: 牌樓的牌匾是很講究的。和古代碑文一樣,北京皇宮大殿的匾額大都是豎排版式。唯有北京的牌樓全部是橫排版式。本來中國傳統的書法習慣是豎排版式,這也許是造紙術發明之前,古人一直是在長條竹簡上寫字的緣故。后來發明了紙張也難改以往的書法習慣。直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國政府才改變了歷來的豎排習慣。古時匾額都是橫排,而且是先掛而后書。宋代陳善在《捫蝨新話》中記載:“前世牌額,必先掛而后書。碑石必先立而后刻……,今則先書而后掛!弊怨排茦堑念~枋都是橫長豎短,所以牌樓的匾額都是橫排版式。只不過都是按從右向左的順序書寫的。而現在新修的牌樓,其匾額都是按從左向右的順序書寫的。這也是區別牌樓是古建還是新建的重要標志。
木牌樓的牌匾一般都是木質的,長方形面板寬 0.7 米左右,長 1 米左右。藍地貼金凸字。級別較高的牌匾是漢白玉的面板,有陰文紅字的。也有平浮雕貼金字的,如雍和宮牌樓。此牌樓原為金絲楠木梁柱,后被侵華日軍盜換走了。其牌樓四柱三間七樓。金字漢白玉牌匾,云頭如意斗拱,花板為透空木雕“龍鳳呈祥”圖。欣賞牌匾和欣賞碑刻一樣需要深厚的書法鑒賞力。北京福佑寺的牌樓,據說其匾額是明朝大奸相嚴嵩親手題記的。
琉璃牌樓的牌匾一般較大,國子監辟雍琉璃牌樓匾額長 2 .7 米,寬 1 .5 米。琉璃牌樓和一般的四柱三門的木牌樓一樣,在明樓匾額兩旁,與牌匾相襯的是兩塊花板。
牌樓精華在花板: 牌樓無論是三間五間或七間,中間稱為“正樓”兩旁稱為“次樓”。 正樓上掛牌匾,次樓上鑲花板。橫梁稱“額枋”,上、下額枋間鑲小花板;ò迨亲钅芡怀雠茦堑难b飾性。迎風獨立的牌樓,風荷載是非常突出的問題。牌樓的建造者就想方設法減少風的阻力,木牌樓的花板就成了首選對象,所以花板的圖案一般都做成鏤空的。無論是木牌樓還是琉璃牌樓,其花板都是非常精美的藝術品。
柱間樓頂辯定制: 中國的古代建筑大多數是木結構的,而樓頂是古建的重要構件。樓頂又分兩大部分。一是瓦頂,一是斗拱。檐下的斗拱是中國古建筑所獨有的,是最有特色的部分。木牌樓多采用歇山瓦頂和廡殿瓦頂。房屋越高大,房檐探出就越長,房檐越長越能遮風雨。但是,無論房檐向外探出多長,它下面的支點都要落在額枋橫梁上,這就要求建筑構件撐托屋頂的面積要大,下面的落點要小。正是采用了斗拱這一形式,才使其矛盾得到了圓滿的解決。秦、漢時代的斗拱很單一。發展到清代斗拱層數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其它古建外檐都是單面斗拱,唯有牌樓是雙面斗拱。
斗拱彩繪是經典: 斗和升本來是古代計算糧食容積的量具,一斗為十升。量斗和斗拱中的 “斗”其外形很相象。量具的“升”也和升高的升同音同字。古建以“斗口”尺寸為基本計算模數。牌樓的“斗口”為一寸半(合 5 厘米),共 11 個等級。以此就能計算出各部件的尺寸。斗拱的定制為一斗三升,斗拱升高一層,拱的長度就增大一倍。這種幾何遞增,每加高一層,稱“一踩”,根據屋頂的需要,斗拱可高達九踩。標準化始于秦代(公元前 221 年),斗拱是古建“標準化”的鼻祖,這種標準件互換性很強,不用鐵釘不用膠全部插接而成。碩大的樓頂全都落在了二、三十公分大小的“斗”上,頗像雜技表演走鋼絲。為了保持樓頂的平衡,匠人只好在牌樓的額枋前后各加兩道“鐵挺勾”來拉扯著樓頂。這“鐵挺勾”在其他的古建中也很少見的!岸贰睂嶋H上是整個屋頂的支撐點。從側面看,斗拱更象一排排伸著鼻子的老牛在屋檐下低頭負重。而如意斗拱則把牛鼻子改成了一個個“如意”云頭。在北京只有牌樓這種建筑形式才使用“如意斗拱”,這更突出了牌樓的裝飾性。在北京的古建中“云頭如意斗拱”就已經很少見了,而中華民族建筑博物館的南式牌樓,其斗拱竟有熊、犀、鳳、象!因為其斗拱以“象頭”的造型居多,我們就暫且稱其為“萬象斗拱”吧!其所有的斗拱全為實木精雕細刻而成,層層疊疊的拱木縱橫交錯、左右插斜、上下噬盍、猶如天羅地網。再施彩繪后,其立體的動感極其強烈。
目前國內最稀有的就是琉璃牌樓。琉璃牌樓因其厚重的造型,最適合建筑在莊嚴肅慕的廟宇前面。明、清兩代的琉璃制品已經發展到了頂峰。在漢瓦中至今沒有發現燒制彩釉的實例。到了唐代,三彩琉璃飾物就到處可見了。在此基礎上琉璃工藝逐漸成熟,然后才廣泛地用于建筑材料中!端鍟飞险f:“中國久絕琉璃之作,匠人無敢厝意,稠(何稠,湖北人)以綠瓷為之與真不異!敝钡浆F在,還有人說:琉璃瓦不掉色的工藝已經失傳。其實不然,琉璃不掉色的奧秘很簡單,那是釉料中采用了價錢昂貴的天然彩色稀有礦粉而至。目前的琉璃建材用量越來越大,造價昂貴就不實用了。所以用化學合成的顏料來燒制琉璃瓦自然是會退色的。北海是古建牌樓較集中的公園,全北京共有 9 座琉璃牌樓,北海就占 5 座。
石坊雕功耐品味: 北京的石牌坊也不如南方多。在安徽歙縣一帶的荒野及村頭竟散落著上百座石牌坊。全國最大的石牌坊要首推明朝建立的北京“明十三陵”大牌樓。牌樓按定制以單間和三間的為數較多。而明十三陵大牌樓是一座六柱五間十一樓的彩繪超大石坊。高五十尺(合 16 米),寬一百零四尺(合 35 米)。巨大的漢白玉石構件和精美的石雕工藝堪稱一絕。從 15 世紀初到 17 世紀中,明朝皇帝在距京城之北約百里的天壽山南麓,為自己建造了整整 108 平方里的巨大陵區。 這大石牌樓就是整個陵區最前端的領頭建筑,目前,這座超級牌樓由于年代久遠,其彩繪已經大部分剝落,只有浮雕深處還能略見彩繪的痕跡。即使如今已見不到石坊的繽紛色彩,但它仍不減當年那氣度宏偉,高大精美的豐采。十三陵牌樓全部用的是整塊漢白玉構件。巨大的石料經過精雕細刻后也有十幾噸。當時在沒有先進的起重機械的情況下,聰明的工匠就靠著木制幌桿和絞盤,像碼積木一樣直接搭建而成的。
南方的石坊沒有彩繪,不光是因為霉雨多不易久存的緣故。因為封建社會等級森嚴,只有皇宮和王府才有資格施彩繪。連房屋的門、窗、墻、瓦……的尺寸和顏色都是有具體規定的!洞呵锕攘簜鳌でf公二十三年》記載:“楹:天子丹,諸侯黝,大夫蒼,士黃!币馑际钦f:柱子的顏色只有皇帝才可用紅色,諸侯用黑色、大夫用青色、普通的知識分子只能用土黃色。這些明文規定,也反映出當時的建筑標準,已經系統化規范化了!吧嫌姓,下有對策”。因而老百姓的建筑,就在木、磚、石三雕上下功夫。京城的石雕更不甘落后。在碧云寺的石牌樓上刻滿了紋飾,幾乎是無處不雕無處不刻,這也是清代裝飾物特有的風格。
北京還是以木牌樓居多。自周朝(公元前 770 年)就有建都城的制度:“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街道),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痹兔鞒踅ū本┏菚r,仍本著歷代“前朝后市”的法則:十里長街,中間皇宮,左邊太廟,右邊社稷壇,并分別在宮皇的東北角和西北角十字路口處開辟市場。故而西四牌樓的正匾為“大市街” 。兩側的匾額上題有“履仁”、“行義”。自漢朝以來就有所謂“棄市”的規矩:“朝服斬于市”, 即在鬧市殺人以儆眾。而殺人目的乃是為了“履仁”、“行義”也。明末楊士聰所撰寫的《甲申核真略》一書中就明確的記載著這件事:“西四牌樓者,乃歷朝行刑之地,所謂戮人于市者也!敝敝撩魍銮跋Φ亩俣嗄甑臅r間里,一直是把西四牌樓作為處決罪犯的場所。直到清朝才改到外城的“菜市口”去殺人了。北京城墻共有九個城門,古人在《奇門遁甲》中,把東南西北及其夾角,設為“景、杜、傷、生、休、開、驚、死!卑碎T。處在東南的崇文門為“景門”,東南屬水也為“財”門;而地處西南的宣武門為“死門”,又稱“鬼門”送葬出殯要走此門。而此,清朝處死人犯就改到了宣武門外的菜市口被“棄市”了。無論改走那個門,清王朝也沒逃脫滅亡的命運。
北京的東單牌樓、西單牌樓、東四牌樓、西四牌樓,是新中國建國后首批被拆掉的牌樓。雖然這些牌樓早就沒了,但地名仍是以牌樓為由頭的名字:東單、西單、東四、西四,沿用之今。在清代更多的還是門臉牌樓。元代在北京建都時,把京城分為四十六坊,每坊都有坊門。明代除了保留了街坊,還有諸多的手工業“官坊”,并設有一百三十二行的“鋪戶”。到了清代,京城又遍建王爺府和大大小小的四合院!敖址弧笔艿搅藦氐椎臎_擊。 明清時代的商鋪門臉,絕大多數是牌樓式的。在生產力相當落后的封建社會,生產和經營基本都是手工作坊式的!白鞣弧币灿袇^域坊的概念,所以作坊的門臉必然也承襲牌樓的式樣。尤其是前店后廠的經營方式,其店鋪的門臉都采用沖天柱式的牌樓就毫不奇怪了。時至今日,北京的商鋪門臉仍然流行古建牌樓的式樣。
據說從唐朝國人就有“結彩”的習俗。至于彩牌樓始于何代無從考證,盛行于清代是可以肯定的。從康熙王原祁畫的《萬壽盛典圖》中,我們即可看到彩牌樓已成當時非常普遍的民俗了。解放前,北京有專門的“紙扎棚鋪”。這個行當不但能為辦紅白喜事的扎制紙牛、紙馬,還能“搭棚”、“抬杠”,更拿手的絕活就是搭彩牌樓。目前,北京早已沒有舊時的“紙扎棚鋪”了。有幸的是這些老藝人的絕活至今仍然沒有失傳。改革開放初北京的大街又見到了這種多年不見的彩牌樓。由此可見,令人喜愛的藝術品,永遠會保留在人們的心中。北京的市民只要一有喜慶和熱鬧的場面,如春節廟會,必定要搭制彩牌樓。據老干部回憶,在歡迎“赴朝志愿軍”回國時,到處都是用松柏枝搭建的彩牌樓?傊,搭建牌樓已成為我國的一種根深蒂固的民風習俗了。
改革開放以來,北京重修了許多古牌樓,同時也新建了許多仿古牌樓。尤其是北京的農民富了以后,回歸傳統的思緒難以抑制,他們積極自發地在自己的村頭,構筑起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牌樓來。北京最大的木牌樓在順義縣楊鎮。這座農民自建的三聯大牌樓一字排開,煞是氣派。其夾桿石就有兩人高,牌樓總高 18 米,總長 42 米。不但是亞洲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木牌樓。
傳統牌樓萬古傳:人見人愛的傳統牌樓,也受到連外國友人青睞。許多國家都邀請北京的技術人員,給他們建造中國特色的仿古牌樓。目前,除美國、英國、日本還有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都有中國古建牌樓。古建牌樓幾乎成了傳統文化的使者,中華民族的象征!牌樓文化已經悄然形成。
游者再來北京千萬別錯過欣賞牌樓的大好機會!
交通指南
去十三陵參觀大石坊可在德勝門乘 245路工交車到終點站再換乘314到大宮門西站下車附近有大石坊 和石人、石獸、石相生。參觀后再乘315路可到長陵,或到定陵參觀地下寢宮。
去頤和園參觀后湖蘇州街古牌樓群可在西直門乘 375路到終點站北宮門下車。蘇州街為頤和園內的園
中園。
去北海公園參觀北岸琉璃牌樓群可在北京站乘 103路無軌電車到北海南門下車。也可換乘107、118在北海公園北門下車。
去 中華民族建筑博物館參觀南式牌樓和各民族的建筑,可 在德勝門乘 380路工交車在奧體東門下車。
去北京第一大藏傳佛教寺院雍和宮,參觀如意斗拱牌樓可乘 116路無軌電車。
去北京第一大道教寺院白云觀參觀獨龍花板牌樓,可在北京西客站乘 821空調車在天寧寺下車。
去北京第一大清真寺參觀牛街的宋(遼)代牌樓,可乘 6路工交車在牛街下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