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的傳承與創新

提要: 通過中國傳統牌樓的發展和現狀,簡述傳統建筑的傳承和創新,北京市中軸線的古建筑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特點,古建牌樓的建設至關重要。

關鍵詞: 傳統建筑、古建牌樓、中軸線。

Abstract: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and traditional ornamental archwayWith present condition, Tolling about the inherit and creative inTraditional construct, The clients nation ' s traditional charaiteristis oneShowed in peeking city traditional building aside, the Chinese nation setup the ornamental archway's developments to the pass the importance.

Keywords: The traditional building ; the decorated archways; inside stalk line.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口號不但非常響亮而且很切合實際。尤其在建筑上,顯現的更為突出。全世界的友人登上中國的長城后,對這空前絕后的建筑無不為之驚嘆。許多西方國家對東方的建筑藝術極為欣賞,紛紛邀請中國古建技術人員為他們建造中國古建的代表作——牌樓。然而,現代城市人口密集、交通發達、設施先進,照搬傳統古建已經不適應社會的發展。實際上,我國的傳統建筑正在循序漸進地不斷創新發展著。尤其是牌樓,自世紀之初到如今,已經有過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見筆者在《北京社會科學》 2003 年第 2 期發表的《略論北京的古建牌樓》 106~112 頁)為此,筆者借貴刊的一席之地通過古建牌樓的話題,談一談古建的傳承與創新。


  和汽車、電腦的發展一樣。任何產品如果沒有創新就失去了生命。嚴格地說“古代建筑”和“現代建筑”,只是歷史的斷代概念。我們現在談的所謂“古建”應該稱之為“傳統風格的建筑”。中國的傳統建筑多是木架結構。上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城要開通有軌電車,當時北平袁市長決定把過街的木牌樓去掉戧桿,都改成鋼筋混凝土結構。實踐證明這種傳承與創新是非常成功的。目前,我國的建筑業對傳統建筑形式又做了更大量的探索。近年來,尤其在北京,上百座各式各樣的牌樓拔地而起。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跨度前門大街的五牌樓。所謂“五牌樓”并非五座牌樓,而是六柱五間五樓十二戧桿的大牌樓。因為影響交通,解放后“前門五牌樓”被拆除了。 2001 年重修的前門牌樓,為了適應城市交通的發展,改成了兩柱大跨度五樓的牌樓。新的牌樓寬 22 米,沖天柱上的“毗盧帽”頂高 14.95 米。雖然在設計時參照了老牌樓的外形,盡量保持原有的風格。為了不影響交通,中間的四柱改為垂花,中間大額枋距離地面 6.5 米,比老牌樓更高大更氣派,F代化的傳統建筑形式為“新奧運,新北京!碧砉庠霾。全國各地也為傳統建筑作出了不少貢獻。(見照片 1 、 2 、)。

  兼容并蓄、融會貫通、迅速漢化,本是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最突出的表現。世紀之初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后,乳房狀的 窣 屠坡式佛塔也引入華夏國土,沒多久這種半球形的塔就被四方、六角、八角的傳統塔式所取代。藏傳覆缽式佛塔雖然很頑強地表現自己,但也被中國傳統建筑群包圍著。從秦代到宋代斗拱結構被逐漸統一,這種傳統建筑的標準化結構也被搬上了佛塔。上世紀初西方入侵,現代科技使傳統社會受到威脅,西式建筑盛行于中國。但是沒過多久,北海邊的圖書館、北海后的輔仁大學、王府井的協和醫院 …… 相繼興建,現代建筑又一次被漢化。改革開放的初期,北京第一座五星級王府飯店就大膽地采用了傳統建筑形式,使現代化設施和傳統建筑形式更進一步地完美結合。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建筑藝術品舉不勝數。從主體建筑到局部細節,從外在樣式到內在功能,現代化的建筑結構和傳統的藝術形式,有機地完美結合使中國傳統建筑有了突破性的發展(見照片 3 、 4 、 5 )。


  牌樓是裝飾性、標志性、紀念性極強的建筑形式,可說是傳統古建的代表作。

  牌樓在春秋戰國謂之“表閭”。漢稱 “伐閱”,也有“闕樓”之說。唐為“綽楔”或“烏頭門”。宋代的 “街坊” 其 坊墻和坊門構成了封閉式的小區管理模式。這時的坊門已經有了固定的模式。宋代崇寧二年(公元 1103 年)為了加強對建筑業的管理,朝廷特頒布了《營造法式》以統一規范。其中說:“烏頭門其名有三:一曰烏頭大門,二曰表,三曰閥閱,今呼為欞星門!痹诒本┙ǘ紩r,把京城分為四十六坊,每坊必有坊門。明代除了保留了街坊,還有諸多的手工業“官坊”,并設有一百三十二行的“鋪戶”。所以 明清時代的商鋪門臉,絕大多數是牌樓式的。至今牌樓也稱其為牌坊或直呼為坊。

  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演變,由“表閭”、“闕樓”、“ 坊門”發展到元代,牌樓才有了而今所見的固定建筑模式。目前,京城現存的古牌樓大部分都是明、清兩代的。如今,牌樓早已失去它原有的功能,成為獨立的裝飾性建筑了。也正是其裝飾性被不斷地強化,并具有典型的傳統風格,因而倍受人們的珍愛。

  古建牌樓幾乎囊括了全部的傳統工藝:瓦、木、石、鐵、油 …… 樣樣齊全。從秦代建筑標準化始,到宋代的《營造法式》,直至清代的《工程作法則例》,傳統建筑有一套標準化的系統規范。這一規范延至于今。例如:血料、灰膏、磚粉、桐油組成的油灰,一層麻絲一層油灰,做到三麻五灰,干透以后刀砍不動雨澆不透,然后明柱油刷天然大漆。只要嚴格按傳統工藝操作,漆不掉色灰不龜裂。更有琉璃瓦件比瓷器發明的還早,永不掉色的釉彩,其工藝水平堪稱世界一流。這些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的確要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如何將傳統和現代有機地結合,從設計到工藝絕不能“穿西裝戴瓜皮帽”或是“穿旗袍戴禮帽”,這種不倫不類作品并不少見。

  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仿古庭堂建筑,大多是較為簡單的“一斗三升” 的普通斗拱(見照片 4 )。而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仿古牌樓,其斗拱每挑出一步稱為一踩,有的牌樓要挑出七踩或九踩。如此復雜的斗拱結構用水泥構件造型就難以實現了,只能用木材方能得心應手。更復雜的斗拱如何與水泥結構相結合就是個最大的難題。北京民族建筑博物館的門前有座“萬象斗拱牌樓”,這座牌樓為解決這一難題就做出了精彩的典范(見照片 5 、 6 )。



  傳統牌樓最有特色的部分就是大花板,這是其它的古代建筑所沒有的。牌樓有了大花板就更加突顯了其特有的裝飾性。中國繪畫藝術多注重意境,少在意透視關系。這牌樓的大、小花板的圖案也在所難免。過于程式化的造型使花板略顯呆板。改革開放后新建的仿古牌樓,其花板也作了徹底而大膽的改革。最為突出的就是北京古建設計研究所馬炳堅先生,為美國華盛頓中國城設計的兩柱七樓傳統牌樓。其大花板全绔金“二龍戲珠圖”線條明快、造型舒展,對大花板的傳統圖案進行了大膽地革新。(見照片 7 、 8 )。

  傳統古建多為大屋頂,普通沖天柱木牌樓多采用硬山頂;始壹壍呐茦遣捎脧T殿頂較多,也有歇山頂的。這種樓頂都有琉璃大鴟吻(見照片 9 ),其大瓦件根植于高拱柱的吻樁上,“吻”的獸嘴咬住正脊,實際是“穩”的含義。屋頂鴟吻也成了傳統建筑的重要部件。鴟在古代是指兇猛的鷂鷹。最早的闋樓頂上本是有舞鳳的!蛾P中記》曰 : “建章宮闕臨北道;鳳在上,故曰鳳闕!痹诔鐾恋脑S多漢代畫像磚、畫像石上都有這樣的圖案(見照片 10 )。在遼金時代的屋頂仍以鴟鳥為吻件。直到明清時代鴟吻的圖案才以飛龍為主。南方也有用魚吻的。歷來鴟吻的圖案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解放后許多仿古建筑的鴟吻多采用和平鴿(見照片 11 、 12 )。所以保持傳統是相對的,改革創新才是絕對的。連封建社會的建筑師都不墨守成規,現代科技如此普及,設計師更會思路大開的。北京近年來新建了上百座各式各樣仿古建牌樓就是明例。對此筆者在《北京的牌樓》( 2003 年學苑出版社)作了詳細的列舉,在此不多作贅述。


  馬克思說: 追求美是人類進步的表現!睙o論是傳統的繼承還是革新的創作都是在追求著美的表現。而且人類的追求是無止境的。牌樓從上斜著橫木的兩根豎桿的“表”,一直發展到如今非常復雜的樣式。無論從形式到內容都已經“面目全非”了。如今甚至有些現代建筑,已經把傳統的部件當做裝飾裝修的符號,進行了重新的組合。這種繼承雖然有些“離經叛道”,但從骨子里還是能看出傳統的脈絡。只要是和諧的、是美的就要加以肯定(見照片 13 、 14 )。在這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單體建筑也許是很美的,但和周邊的建筑放在一起就不協調了(見照片 15 )。過去搞建筑講“風水”,現在強調“環境學”,都是非常必要的。無論是傳承和創新都不能七拼八湊胡亂組合。當然“怪誕派”另當別論,在大城市的建設中,尤其是國際化大都市還是少些玩笑之作為妙。

 


照片 15 黑大漢擁著嬌女孩

 


  北京南中軸線的改造即將開始,中軸線的北端為鳥巢式建筑的奧體中心。如何在這北中軸線上突出傳統建筑的風貌,使北京城中軸線上的建筑更加協調,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在迎接“新北京,新奧運”的大好形勢下,北京將要新建各式各樣更加壯觀的牌樓。外國朋友已經把傳統牌樓當作中華民族的象征。并邀請我國的古建技術人員為他們的國家建造牌樓。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是幾代人期盼的盛會,這千年不遇的大場面非常必要建座我國的傳統牌樓。衷心地希望能在原來的“熊貓環島”處建起一座傳統風格大牌樓。(見下圖)讓全世界的朋友都能穿過這座象征著榮譽的牌樓,而在中國留下難忘的回憶。

注:如編輯部選用此文,作者可提供 500 萬像素的原版照片。


圖文作者:韓昌凱

北京金石監理公司監理工程師

2004.4.16.于礦大教學樓工地

聯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區皂君東里 5 樓 431 號 郵政編碼: 100081

聯系電話: 010-62116138 傳真: 010-62198370 手機: 13601125896

電子信箱: hanchangkai@hotmail . com hanchangkai68@sina.com

 

 
 
長海星緣版權所有
 
美女末成年视频黄是免费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