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斗數探秘》
概 論
人們無時無刻都在做著各式各樣的預測。我們聽天氣預報,想知道是否天要下雨,以便帶上雨具,有冷風以備寒衣;搞開發項目要做可行性分析;做買賣要搞市場調查?傊,在現代化的社會里,大多數都是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或實踐經驗,來預測事物的發展進程,以便達到預期效果。但是有許許多多想要預測的事,用現代科學的方法確無法解決,如:兩個藝術家生了個很聰明的孩子,實指望能使孩子成為更有天賦的藝術家,可孩子成后,卻當了法官。兩個戀人如膠似漆的結了婚,沒多久卻離了。有的小兩口天天吵架,可就是離不成婚。有些天災人禍,水厄火險莫明其妙地降臨,更是始料不及。人們為了趨吉避兇,就想盡辦法搞預測。難道這些捉摸不定的事兒也能預測嗎?回答是肯定的!世上萬事萬物無論多么復雜,總是有其必然規律可尋,只不過我們現時還沒認識到或認識的不夠而已。
我們每個人所最關心的是自己的命運,對此有沒有規律可尋?又是如何去預測和追尋呢?這正是本書所要探知的,也正是從古至今無數智者孜孜以求的。其實,我們的華夏古國早已是全世界預測學的先趨了。正如恩格斯所說:"人們遠在知道辯證法之前,已經按辯證法來作論斷了……"(恩格斯[反杜林論])。而《易經》正是東方辯證法和預測學的經驗總結。西方人稱《易經》?quot;研究變化的書"(The
book of changes)我們的先人不但把《易經》奉為哲學最高經典,同時也用來預測萬事萬物,當然也包括預測人的命運。
人們這么關心命運,那么命運到底是什么呢?其實這里有兩層意思:首先是"命"然后是"運"。北宋哲學家程頤認為:"在天為命,在人為性。"([二程遺書]第十八)東漢哲學家王充也強調:"命,謂初所稟得而生也。人生受性,則命受也。"([論衡.初稟]
)簡而言之,命乃本性。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從事的事業與人的性向--性格之趨向相符,事半功倍。否則得其反。譬如某人性向從文,卻偏要從商,哪能不傾家蕩產!運是什么?運就是機遇。每個人的機遇都是平等的,人生總須當機立斷,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機遇貴在把握和利用。命運是公正的,就看人會不會把握。
佛家求來世,道家求成仙,都是想改變命運。"大命由天,小命由干。"宿命論者自持命好而不去奮斗,自然會落后于同等命運的人。即使一個人的命相適合經商,他也要勤奮地去參與商業活動才能發財。
即使真的 "天上掉餡餅",你不識貨,你不去揀,餡餅也如糞土。我們搞人生預測的目的就是要掌握和改變命運。即使無法得到質變,也要盡力使之量變。如同小麥的特性和生長期是很難改變,這是命。但是開花期卻是能控制的,這是運。農諺講:"谷雨種麥,不如白曬"、"芒種不可強種"。小麥雖然其產量是有限的,我們盡量不誤農時讓它高產。連小麥都要講時運,何況人乎?總之,我們講"命運"的目地是要前進,停止的論點本身就是與易理相勃的。
我國先人用易經數術學來預測社會和人間的發展變化。數:是數據,沒有數不稱其科學。術:是方法,技術。古代術數學也稱易數:"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孔子《易傳.系辭上》)
易數預測包括:卜筮、占星、六壬、奇門、命相等等。這些學問確實非常神秘,非常玄奧,非常的不可思議。而后人又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他們站在各自在不同的地位和角度去解釋,又有更多的江湖者流故弄玄虛,使術數預測之學真假難辯?傊,一些后來者對這些搞不清楚,就籠統地斥之為迷信,使人們對此更加不甚了了嘍!
當然,盲目地信仰和崇拜確屬迷信。反過來講,盲目地反對和擯棄也是一種迷信。包括洋迷信、土迷信。要想不迷信就要去了解和掌握。掌握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目的是掌握,而關鍵在于掌握。古代有專門從事這種研究的官職,秦始皇曾問這些專職的術士:秦朝的江山能坐多久?術士得到免死的承諾后說?quot;秦將毀于胡。"于是,秦始皇就大修長城,以防止胡人的侵犯?蛇@位始皇帝萬萬沒想到,秦朝卻毀在了秦二世胡亥的手里。我國歷代都有超級預測專家,能借東風的諸葛亮就是運用預測學的高手之一。
愛因斯坦說:"希臘哲學家發明形式邏輯體系,以及通過系統的實驗發明有可能找出因果關系。在我看來中國的先哲沒走上這兩步,那是用不著驚奇的,令人驚奇的倒是這些發明在中國全都做出來了。"([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574頁)
可以這樣說,早在幾千年前的《易經》就已確立了超高層次的邏輯體系。后人又延這一體系不斷地探索,不斷深化。做為我們東方文化的繼承人,切不可被"迷信"的大棒所嚇倒而丟棄了這份偉大的遺產!
不過,很多人都感到《易》學太玄奧了,尤其是《易經》原文讀起來有如天書。其實,易經應該先從卜筮學起,入門就比較順暢了。因為《易經>》本來就是以卜筮這種形式為表象而成書的。表面它是一部指導、記錄占卜的書。入門后就會發現,她被稱為群經之首,是因為《易經》確實是中國哲學、科技和文化的源頭。
目前,世界各國對東方古老的傳統文化非常感興趣。西方的思維習慣是對事物的表相比較關注,然后再不斷地分類、分割。比如對人體的認識,他們甚至把每個細胞都解剖了。分解到最后看到的仍然?quot;物",仍然找不到中醫所說的氣和穴。尤其是找不到中國氣功師所說的"氣",更找不到"非物"的第一動力。而中醫的理論基礎是:"醫易同源"一開始就和《易》學掛上勾了,并把陰陽、五行貫穿于始終。人體就是個小宇宙,"氣"通過經絡在小宇宙中運行,那里不通,那里就生病。中醫旨在通經絡,治了本就解了表。這就是東方人的聰明所在。這里絲毫沒有譏笑西方思維習慣的意思,尤其是那些鉆研物理、化學的學者們為人類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此只是特意強調一下"非物"的重要性。
佛家講色、空。有了"空","色"這個物質才有立足之處,有了色,空才不是虛無,色、空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更形象地說,色就是肉身,空就是靈魂,一個沒有靈魂的肉身就是行尸走肉。只有如此辯證地去認識世界才不至于走進思維的死胡同。
對于"非物質"的描述不只是佛家的色空,我國的道家在《易經》理論指導下也有認識,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說非物質的世界,經過三次質的飛躍才產生了萬物。也就是說:先有"非物"后有物質世界。
六十年代,世界著名的數學家約翰.馮.紐曼博士,曾為新興的"量子學"奠定了基礎,他也曾提出:"人體可能具有一種非物質的'識我'控制肉體的大腦和遙控物質。"
1963年諾貝爾物理發明金獎獲得者尤金.威格納大力支持約翰.馮.紐曼博士的論點,他說:"人類具有一個非物質的意識力能夠影響物質的變化。"
我們的祖先曾用各種名詞來解釋"非物",如:太極、天、氣、空……等等,但都沒有得到統一的認識,我并非妄想在此找到個統一的說法,只想提醒大家對"非物"的關注。
《易經》是古代中國人認識世界的哲學。要了解中國的文化本質,不學易經就等于沒找到根本。對于紫微斗數的研究,港臺已處領先地位。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大陸上早有許多數術名家在默默地探索著。幾十年是來,他們不為名不為利,只為祖國的遺產不被斷送而不斷地探究著。
"紫微斗數"是古代預測方法之一,也是在易經哲學理論指導下的一種術數學。它與四柱(八字)算命有許多類似之處。不過,紫微斗數推盤比八字算命更直觀、更細膩、更形象,并須要一定的文化素養才能掌握。其理論也是以"天人合一"為基礎的。既是天人合一,能否根據這規律來推測人生之軌跡?東漢王充提出:"天地合氣,萬物自生……人稟氣而生,含氣而長……眾星布精,天所施氣,眾星之氣在其中矣!"這里所指的氣,即不是空氣也不是一般概念的氣體,而是非物質的"氣"。這種氣人人都有,只是認不認識并承認不承認的問題。
人在初生之時,接受了眾星所布之精氣,形成了一個天人合一的全息場。周易太極八卦圖就是宇宙運動規律的模式圖,也是宇宙全息場的標志。1980年張穎清先生又從中醫學的角度,明確提出了生物全息律理論。認為人體就是個全息元,人體的每個穴位就是信息窗口,透過這個窗口可以通觀整體全息。我們以此引伸,通過太極這大全息元也可以觀察到人體這個小全息元的規律,我國古代天文學相當發達,他們試圖通過觀測天象的變化對大地與人類的影響,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并力圖使天、地、人這三方面的變化規律重合,平行,以達到預測的目的。
如同古人對中醫中草藥的認識一樣,古人并不甚了解中草藥的化學成分及其分子式。對藥與藥配伍后生成為何物質,以及這些物質的化學反應過程又是如何都不很清楚,因為化學成分起不到通經絡的作用。但幾千年來先人們通過嘗百草,通過臨床實踐,總結出來非常完整的中藥學,中醫的經絡理論為人類的健康作出了無可估量的巨大貢獻。
星命學家也一樣,他們不了解星與星的組合后,在特定的時空方位對每個特定的人的影響過程、及其細節。但通過陰陽、五行、天干、地支、生克制化等等命理分析,進行詳細推演,這樣對于人的一生確能做出比較準確的預測。通過紫微斗數命盤的推演,還能預測出某人兄弟之間、夫妻之間、朋友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上級和下級之間關系如何。此人宜發財?宜為官?宜從文?宜行武?福如何?壽如何?何年、何月辦何事吉,辦何事兇。人們經過預測之后以便進一步去把握。
八字算命大概始于兩漢時代。到了宋初,由徐子平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到明清兩代算命術已達到了鼎盛時期。關于紫微斗數始于何代,至今不詳。有人說始于宋初,認為是宋初道人陳摶(?──987)字希夷所作。他曾仰觀天象,俯察地理,體驗人生而著有大量的道學精典著作,"紫微斗數"在道家的典籍《續道藏》中有三卷本,由于《紫微斗數全書》四卷本,在數百年間一直以孤本的形式在陳摶的弟子中流傳,所以普及率遠遠低于"四柱八字"。直到明代嘉靖年間(1550年)才由考為進士的希夷第十八代孫刊印成書而流傳于民間!蹲衔⒍窋怠吩谇宕址譃槟、北兩派,爭論較大,又由于此種術數學的操作過程須要較高的文化基礎,所以普及較難。然《紫微斗數》是中國術數文化中面世最晚的一個門類,也是更完善、更簡捷、易懂、入門最快的一個門類,因而被稱之為"神數精華"(俗稱"天下第一神數")而盛行于港臺及東南亞。九三年人民中國出版社有《中國方術概觀.星命卷》載入《紫微斗數》三卷本。九四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四卷本的《紫微斗數全書》。九五年該出版社又出了六卷本的《飛星紫微斗數》,該書系清朝咸豐六年(1856年)連元閣梓新鐫真本。關于紫微斗數的起源和流向乃是史學家的事,我們所關注的是斗數的實用性和精確度。最值得推薦的是九四年海南出版社發行的《方術異聞》一書,原作者曾國雄筆名方外人,乃斗數大師也!
很多人都認為測八字和推紫微有個共同的弱點,就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時所生的人太多了,這些人的命運應該是一樣的,可是他們各自的結局為什么會有天壤之別呢?這確實是個很敏感的問題。其實所有的老先生在批八字時,不但要問被批者父母的八字,還要問其夫妻、子女的生時,將這些數據綜合后再看其生克制化的關系,這樣同時所生之人的命運,其概率相同的幾乎沒有了。因此,在看紫微命盤時,如果把一個人的父母、子女尤其是夫妻的命盤重疊在一起互相參照推演那將是更準確的。
以上,我們探討了祖先預測學的基本理論,那么具體到"紫微"這個名詞,我們又應如何理解呢?紫微就是北極星,斗就是北斗七星,紫微乃是一顆帝王之星,也就是北極星。西方科學家只了解到地球是圍著太陽轉的一顆行星。而我們的祖先早就認識到北極星乃是大地的軸心,并在"天人合一"的理論指導下,認識到紫微北斗帝王星對人類命運的直接影響。因而發明了"紫微斗數"星象預則數術之學。
紫微北極星不但是地球的帝王,也是太陽系的帝王,何出此言?我們地球的軸心向著北極星的,而地球是圍著太陽轉的,如果太陽轉動的軸心沒向著北極星,地球就無法與太陽系同步了。是否可以推斷,我們人類的肉眼所能看到的星空,都在圍著紫微星轉動?不轉動是不可能的,"易"的理論核心就是:變、動、轉。關于太陽是否也圍著紫微星轉動,這是天文科學家所應研究的課題。反正在"紫微斗數"里,太陰、太陽這兩顆星都在紫微的統治之下。天體之星宿無時無刻不在運行,其運行軌跡是有規律的。
總而言之"紫微斗數"就是以紫微北斗帝王星為核心的數術預測學,它是一門科學,是易經理論指導下的一個數術預測學的分支,隨著 人類文明的不斷提高,紫微斗數將會大大的普及。
"科學乃是經驗之學,其實質就在于應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覺材料。"(恩格斯《社會主義由空想發展為科學》英文本導言)據《解放日報》報道,江蘇學者劉正英辨認出六千年前西安半坡的甲骨文。漢字起源于卜筮用的甲骨文,這說明我國起碼已有六千多年的卜筮經驗了。我們的祖先用理性的方法整理出的《易經》流傳至今,這種預測方法本身就?quot;非物質"的,因此唯物論和測試儀器對此只能望之興嘆了。
總之,萬事萬物都有規律,也就是說都可按其規律進行預測,命運和天氣一樣,也是可以預測的。目前的天氣預報盡管運用了大量的科學儀器,但是其主要的手段,仍然是用以往氣象的積累與當前氣象的比較這一基本方法。這當然比有關氣象的農諺更數字化,但是我們能以此否定農諺嗎?況且東方的傳統的預測學遠比農諺系統化!
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于希賢教授說:"凡是能建立數理模型的知識,它一定是科學的"。易經預測學就是一種數理模型,它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科學。說他古老,是因為在幾千年前這個系統就已形成了。人們只能憑著舊有的原理去照搬應用。說他年輕,是因為易經預測仍能適應新的潮流。人們又從新的角度、新的高度去破釋、去認識,使之更煥發青春的魅力。
我們在此推出紫微斗數,不是讓人們去盲目地迷信,而是啟發大家從中探索其中的道理。當然,和中醫一樣,中醫隊伍中也不乏一些庸醫。我們承認占星術有神秘的預測功能,但也有不少江湖騙子,為其糊口而塞進許多迷信糟粕。我們就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去偽存真,繼承發揚這門學問。我深信:將來人們一定會用更有效的方法去破釋、去發現這些古代預測術的奧秘,使我們東方古 老的科技明珠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筆者編著的《紫微斗數探秘》旨在普及,盡量擯棄門派關念,去偽存真棄粗取精。本書注重學用中的心得體會,因篇幅有限舍棄了大量的案例。希望廣大的愛好者多多提出寶貴意見。蒙承亞洲預測高手臺灣劉臺拄、北京王立軍等諸大師的指教,在此特表致謝!
長海 1991.7.28初搞
1998年12月修訂
>>>繼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