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建筑本身有如凝固的音樂,更是六維的立體藝術。中國古代建筑具有非常濃厚的民族特色。而且中華民族又是個具有相當包容性的民族。中國的古代建筑雖然天南海北地兼容并蓄,卻永遠不失本民族所固有的特色。正所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傳統建筑永遠像神秘莫測的仙境一樣吸引著靠近她、要靠近她或者還沒靠近她的所有人。
中國的古代建筑在不斷的繼承和發展中立足于民族之林。經過了漫長的文化積淀,而形成了特定的模式。為了使世界了解中國,也為使國人了解自己。探究古代建筑之精髓,是修典之宗旨。但是由于古建技術大多是匠人的口傳身授,因而在名稱叫法上和工藝手段上難免產生較大的出入。譬如宋代的《營造法式》與清代的《工程做法則例》相比較,就不難看出兩者之間的發展變化。近代又由于外族侵略、軍閥混戰、十年浩劫等沖擊和現代科學技術的注人,中國的傳統技藝幾遭冷遇。有幸的是目前國家步入盛世,加之世界文化遺產得到廣泛的重視,中國的古代建筑又得以重見天日。近年來由于廣大的文物工作者、工程技術人員不懈地默默努力,使傳統的古建園林技術又恢復起了青春的魅力。目前,古建專業論文眾多,名家專著也很豐富。但是較為全面的普及性的古建專業辭書仍覺匱乏。筆者酷愛傳統文化和傳統建筑,然苦于尋到簡潔明了而較為全面的詞典。而今我敢斗膽冒然提筆修書,實屬執拗的個性使然。本辭書偏重于對現場施工中所能遇到的名詞加以詞條解釋。對于古建中的考古、文物、歷代沿革術語則疏于探究。我是工人出身,在這方面乃是一些搞高深的研究工作或專家學者們的課題。尤其是對具體的工藝過程,更有諸多的專業技術書籍詳細講解,本辭書不再多加贅述。對于古建施工中所遇到的專業名詞,常常是一種物件多種叫法;蛞环N稱謂多種寫法。在古建中異形字、異形詞頗多,靠本詞典無力規范。為此只能全部列出,并力求將較貼切的作為主詞條。俗話、口頭語也附列其中。我國地大物博,古建筑又分南、北兩大派。和漢字一樣有些古建筑構件,同一種構件有多種稱謂或多種寫法。例如:“檁”一詞就有十多種寫法、讀法和別稱。在這種情況下只能選擇比較貼切的做為主詞條,相應讀法和寫法的只做輔助詞條以備查閱。有些詞在電腦的字庫中都沒有,只能親手拼字。書中插圖大多為筆者親手繪制和拍攝的,也有少部分是從各種資料中摘取的。故特將參考書目一一例舉,并在此特表謝意。
對于本辭書的權威性和全面性,筆者豈敢妄言?古建專業術語本來就是口傳身授流傳至今的。雖然談不上有門派之分,但是“一個師傅一種傳授”,很難分辯孰是孰非,更不能自稱獨家正宗別無分號。然而,既是辭書就要盡量力求正名。如“萬栱”之詞條的解釋即為:“萬栱乃中國古建筑特有的斗栱部件。平行于檁桁,在瓜栱上方的栱件稱:萬栱。宋代又稱:慢栱,‘萬’實為‘蔓’也!硕嘁糇郑ㄗxMàn或wàn)。蔓是攀爬植物的枝莖,上長藤蔓下結瓜果。故有瓜栱和慢栱之稱。既然是‘蔓’,所以萬栱必然比瓜栱要長。古代匠人對所有部件的稱謂多是口傳身授,寫在木料上的稱謂多以同音簡字代之。最典型的是檐椽二字,工匠竟在工件上寫為‘言川’此種寫法還被列入行業規矩得到業內共識。萬栱的‘萬’字流傳之今!奔幢闳绱,筆者也沒改變通常的寫法,只在內容中探本求源以了解詞意的來龍去脈而已。與主詞條相關的另類讀法或寫法只作為輔詞條一并列出。
該辭書只是普及型古建專業工具書。該書中的詞條在普通辭書中絕大部分很難找到根據和源頭。在列舉和解詞中難免為一家之言。本辭書的詞條多以北方官式建筑和南方一般建筑為主要依據,少數民族地區的古建很少涉及,以避免雜而不專。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的古建筑,需要更專業的學者去研究。該辭書本著“多則惑,少則明”的原則力求簡明。而且,社會上分類專業文獻浩如煙海,且多以工藝流程為重點。本古建專業辭書的重點不在過程而在結論。其行文和檢索力求便捷、明確。
韓昌凱 2006年中秋
|